返回列表

清正廉洁|新时代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
07-03 2023

编者按:清正廉洁,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党诞生之日起,清正廉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操守,就始终与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连接在一起,使我们党在人民心中树立起崇高形象,赢得人民的信赖、爱戴和拥护。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制胜法宝。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持续涵养廉洁奉公正气,做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湖南韶山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一封毛泽东同志严格管束亲朋故旧的书信,常常引得游客驻足观看。这是他于1954年4月29日写给湘乡县石城乡党支部和乡政府的,信中写道:“我的亲戚唐家圫文家,过去几年常有人来北京看我。回去之后,有些人骄傲起来,不大服政府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信的内容不长,却蕴含着一代伟人的清风正气和人格力量,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

 “廉者,政之本也。”廉洁自律是永恒话题,也是终身课题,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在严格自律上作出表率,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坚持高线 守住底线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是方志敏在《清贫》中写下的句子。1935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不幸被捕。国民党士兵认为,像他这样的“大官”肯定带着很多钱,但搜遍其全身只找到一块旧怀表和一支钢笔。方志敏告诉他们:“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他的口袋里没有一个铜板,却盛满了“冰壶玉尺,纤尘弗污”的高节。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方志敏在遗稿中写下:“为着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解放,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生活虽然艰苦,而精神还是非常愉快的。”在狱中,他以不屈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敌人进行信仰交锋,最终感化了多名国民党人,使得狱中写下的文稿得以带出。

耐人寻味的是,共产党人的廉洁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来:过去国民党认定谁是“共党分子”,一个重要评判标准竟然是“不贪污”。按照这个逻辑推断,不贪污的是共产党,那么贪污的自然就是国民党了。当时国民党的腐败,是自上而下的普遍现象。1944年,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谢伟思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中国的局势和关于美国政策的建议”,其中就提到:“(重庆)政府和军事机构从上层到基层到处都是空前规模和明目张胆的贪污腐败,纲纪废弛。”对此,蒋介石在1948年的一次讲演中痛心疾首地说:“老实说,在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党、政、军干部之自私、无能、散漫、腐败不可救药”,并在日记里直言不讳地流露了对共产党的欣赏,而他所称赞的每一样东西,也正是国民党缺乏的,如组织严密、纪律严厉、主义第一等。

可见,心中有信仰,行动有纪律,是共产党人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目标,是高线,筑牢了“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党纪国法是规则,是底线,形成了“不敢腐”的震慑作用。高线和底线看似两条线,在根本上又是有机统一的。事实上,只有追求高线才能真正守住底线。思想高线如果生了锈,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久而久之便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底线也很难守得住。而法纪底线一旦突破,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第三次,越来越肆无忌惮,党性、道德、操守必然全面溃堤决口,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新时代面对党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复杂因素,党员干部做到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就要忠诚于党的信仰不动摇,严守党的纪律不逾矩,既坚持用理想信念固本培元、补钙壮骨,又时刻用党纪国法严格规范行为,敬畏权力、敬畏党纪法规、敬畏人民,自觉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廉洁用权 克己奉公

2020年6月,央视戏曲频道《角儿来了》栏目特别策划推出了一期专辑。节目最后,著名豫剧演员贾文龙现场演唱了豫剧《焦裕禄》片段。他手拄一把铁锹,身穿一件褪色的中山装,露出松垮了的薄毛衣……看到经典的焦裕禄形象再现荧屏,听到剧中那直击人心的唱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只为脸面争虚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贪图私利把百姓坑”,很多观众被感染打动,禁不住热泪盈眶。

  “百姓谁不爱好官?”在影视戏曲中,一段段有关焦裕禄廉洁奉公的往事,勾勒出那个顶风冒沙、蹚水排涝、务实为民的身影。焦裕禄经常深入村民家中访贫问苦,但他探访时从不吃群众一碗饭、不喝群众一杯水。“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这样一条近乎苛刻的原则,却被他融到生活中的一饮一食里。在兰考工作470多天,他没有占过公家一分钱的便宜。为了防止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好处,焦裕禄起草了一个实在而具体的通知,即有名的“干部10不准”:“不准用国家的或集体的粮款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不准挥霍浪费粮食”“谁看戏谁拿钱,谁吃喝谁拿粮”“不准利用职权到生产队或其他部门索取物资”……每一个“不准”,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批评,是对“权力任性”的约束,为兰考干部划下了廉洁用权的界限。“10不准”推行后,干部们吃苦在前,真正成了老百姓的“自己人”,推动兰考面貌往好的方向逐渐前进。

岁月轮转,沧桑变迁。当年的沙丘已成沃土,1992年兰考县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2017年提前兑现了“三年脱贫”的庄严承诺。如今,焦裕禄干部学院正门前的广场,常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前来瞻仰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树。这些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焦桐”。一棵泡桐映初心。“焦桐”是长在兰考人民心中的树,也是涵养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之树。党员干部只有像泡桐树一样深深扎根大地,挺立于亿万人民心间,才不会忘记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才不容易走散了、走丢了。我们要经常想一想,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坚持秉公用权、事事出于公心,不搞特殊、不谋私利,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为民促发展,用自己的辛苦解群众的疾苦,努力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时光流逝,精神永恒。“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如同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始终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共产党人就要像焦裕禄那样行得正、坐得端、立得住,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为党的事业、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尚俭戒奢 艰苦奋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无数经验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才能成就海晏河清之业,骄奢淫逸必遭荆棘铜驼之悲。我们党从创立之初,就大力倡导和培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延安时期,美国记者斯诺亲眼目睹了毛泽东住在简陋窑洞、周恩来睡在草席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戴着绳子系着的断腿眼镜,而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从这些细节中,他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伟大力量,并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历史果如其言,这股力量、这道光芒,驱使革命队伍以艰砺志、无坚不摧,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把胜利从陕北推向全国。

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即将“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同志及时觉察到由于革命的胜利党内可能滋生不良情绪,深刻警示全党同志要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根据他的提议,全会作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的六条规定。历史川流不息,时代考卷常新。2013年7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在西柏坡纪念馆内记载这六条规定的展板前,他驻足良久,一一对照着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也许有人会说,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需要像过去那样提倡艰苦朴素吗?其实,面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观,更需要保持清醒。勤俭兴邦的道理,并未随时代变化而过时。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换来的,实现美好的明天仍然离不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俗话说得好,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一旦丢弃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上便很容易腐化堕落,生活的腐化则必然导致人为物累、心为形役,经济上的贪婪最终成为自毁长城的开始。不难发现,很多腐败分子都伴随有丢失朴素作风、追求奢侈享乐的问题。“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共产党人都要始终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从一丝一粒、一厘一毫、一分一文做起,把尚俭戒奢当作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让艰苦奋斗成为自觉追求、时代新风。

正心修身 涵养文化

广州越秀公园内的长廊中,陈列着一块高大石碑,碑上刻有“贪泉”两个大字。据史书记载,广州西郊的石门有一贪泉,人若饮用泉水,哪怕是廉洁之士也会变得贪婪成性。东晋时期,著名廉吏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在经过石门时听闻“贪泉”之说却不以为然,手捧泉水而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者自廉,贪者自贪,与外部环境无关。一个人能否保持清廉,关键取决于自己,从根本上说靠的是“自身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把正心修身作为做官的基础和根本,强调通过自我修炼、自我净化提升从政的道德境界。千载之下,犹有回响。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断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廉洁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早在红军时期,我们党就教育党员干部要做手脚干净、没有腐败想法的共产党员。为了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发表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随后整理成书。书中要求“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指出对于认真进行道德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部光辉著作被誉为“一部培养合格的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教科书”,一经发表便迅速在党内引起轰动,教育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如果把党员干部的修养比作大楼地基,那么地基打得越牢固,楼就建得越高越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提出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大命题,全方位扎实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树新风、扬正气,把传统的内省工夫创新性发展为共产党人主观世界的改造。“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古人尚且如此,党员干部更应“修其心,治其身”,以高尚道德砥砺品格,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远离低级趣味,善养浩然之气,锻造金刚不坏之身。惟有如此,才能在直面是与非、正与邪、廉与贪时,依靠高度的自觉、定力和静气,遏制住内心深处最初的那一闪念,顶得住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围猎。不仅自己要做到“毕生自修无尽期”,还要注重树立良好家风家教,传递廉洁基因,让好的家风如清新纯净的空气充盈家庭。正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有了清廉家风,方能涵育清正作风,淳正党风政风。